抓好习惯,再谈成绩
▊ 1. 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
亲其师,信其道。学生更要尊重老师,适应老师,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。从现在的适应老师,到长大后的适应社会,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。
▊ 2. 自学预习的习惯
提前预习,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、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。提前预习教材,自主查找资料,研究新知识的要点、重点,发现疑难问题,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,掌握听课的主动权,使听课具有针对性。
▊ 3. 专心上课的习惯
教与学应该同步,应该和谐,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,专心听教师讲课,认真听同学发言,抓住重点、难点、疑点,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。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,也还是要认真听,要把教师的思路、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,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并在这过程中,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。
▊ 4. 认真观察、积极思考的习惯
对客观事物的观察,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,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,因此,观察被称为学习的“门户”和打开智慧的“天窗”。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,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,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。
▊ 5. 善于提问的习惯
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,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,问同学,问家长。学问、学问,学习就要开口问,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。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,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,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。
▊ 6. 切磋琢磨的习惯
《学记》上讲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,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,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,展开讨论。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,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▊ 7. 独立作业的习惯
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,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不是为了交老师的差或应付家长。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,态度不端正,采取“拖、抄、代.……”,会做的马马虎虎,不会做的就不动笔;有的学生好高骛远,简单的是会而不对,复杂的对而不全。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。
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,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,总结概念、原理的运用方法、解题的思路,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。
▊ 8. 仔细审题的习惯
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,学会抓字眼,抓关键词,正确理解内容,对提示语、公式、法则、定律、图示等关键内容,更要认真推敲,反复琢磨,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。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、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,及时纠正的能力。
▊ 9. 练后反思的习惯
一般说来,习题做完之后,要从五个层次反思:
第一,怎样做出来的?想解题采用的方法。
第二,为什么这样做?想解题依据的原理。
第三,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?想解题的思路。
第四,有无其他方法?哪种方法更好?想多种途径,培养求异思维。
第五,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?想一题多变,促使思维发散。
当然,如果发生错解,更应进行反思:错解根源是什么?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?如何克服常犯错误?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不断完善自己。
▊ 10. 客观评价的习惯
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,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。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,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。